logo

新闻中心

浙江虚假申报算法备案吊销执照!3 大法律雷区警示

浙江监管亮剑:虚假申报的沉重代价

2025 年以来,浙江 “清朗・整治 AI 技术滥用” 专项行动持续升级,不仅清理违规信息 2550 万条、处置账号百余个,更对虚假申报算法备案的企业祭出 “吊销营业执照” 的重拳。这一处罚并非个例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隐瞒情况、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备案的企业,将面临撤销备案、吊销执照等严厉追责。这场监管风暴,正揭开算法备案背后最易踩中的三大法律雷区。

雷区一:虚假材料申报 —— 从 “备案通过” 到 “执照吊销” 的一步之遥

算法备案对材料的真实性要求堪称 “零容忍”。企业需提交包括测试账号、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在内的完整材料,其中《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需详细说明 “算法运行逻辑、数据来源、风险防控” 等核心信息,动辄百页篇幅。但部分企业为图省事铤而走险:
  • 造假形式:伪造数据授权证明、隐瞒敏感数据处理流程、用模糊描述掩盖技术缺陷,甚至像杭州欣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那样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办理备案。
  • 法律后果:根据《公司法》第二百五十条,提交虚假材料取得登记的企业,最高可处 200 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者直接吊销营业执照;《算法推荐规定》进一步明确,此类行为将同步撤销备案,企业面临 “业务停摆 + 市场禁入” 的双重打击。
浙江某跨境电商企业就因伪造开源数据授权文件备案,不仅被撤销备案,还被追缴税收优惠,最终因 “情节严重” 被吊销执照,成为专项行动中的典型案例。

雷区二:算法变更未备案 ——“悄悄升级” 的合规陷阱

备案并非 “一劳永逸”,算法调整后的重新备案义务常被企业忽视。政策虽未明确 “重大调整” 的量化标准,但监管实践中,哪怕是推荐算法的 “时长权重调整”“技术架构升级”,都可能被认定为需重新备案的情形:
  • 典型案例:某短视频平台优化推荐算法后未重新备案,因被查出 “推送歧视内容”,单月广告收入损失 2300 万元;某理财 APP 仅升级风控模型架构,未补备案即上线,被责令暂停服务 6 个月。
  • 法律依据:《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算法重大变更需在 10 个工作日内重新备案,拒不改正者将被处 1 万 - 10 万元罚款,甚至下架产品。
浙江监管部门特别强调,2025 年新政实施后,“一体两翼” 的备案架构下,通用大模型与垂直领域算法的变更备案流程虽有差异,但 “先备案后上线” 的底线不可突破。

雷区三:第三方责任连带 —— 开源模型与合作方的 “合规连坐”

企业常误以为 “用开源算法就免责”“第三方问题与我无关”,实则陷入连带责任陷阱:
  • 开源算法风险:使用 Stable Diffusion 等开源模型未说明调整细节、未提交数据清洗报告,将被认定为 “材料不全”,浙江某 AI 创业公司就因直接套用开源模型备案,被要求补第三方安全评估,延误上线 8 个月。
  • 合作方牵连:接入未备案的第三方算法或数据,企业将 “连坐受罚”。某医疗 AI 公司因使用未备案的第三方知识库, entire 服务被紧急叫停,损失千万级订单。
  • 法律依据:《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中介机构串通造假或第三方合作违规,将被处最高 10 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者吊销执照。

合规警示:三条红线必须守住

  1. 材料真实底线:建立 “技术 + 法务 + 合规” 三方审核机制,用 “知识库引用” 等合规方式平衡透明度与技术保密,避免 “写太细泄密、写太粗被拒” 的两难。
  1. 动态备案管理:上线算法版本管理系统,记录每次参数调整,不确定是否需重新备案时,参照浙江、上海等地的 “合规清单” 主动咨询属地网信办。
  1. 第三方穿透审查:无论是开源模型还是合作算法,均需索要备案证明与安全报告,跨境合作时同步满足浙江 “开源绿色通道” 等地域政策要求。

算法监管已进入 “强合规时代”,浙江的吊销案例绝非偶然。企业唯有将备案合规嵌入研发全流程,才能在 AI 赛道上行稳致远。


X云擎技术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8148905161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