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竞速赛中,算力已从 “基础支撑” 升级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抢占转型先机的 “核心引擎”—— 但动辄数百万的算力采购成本,却让 AI 研发、大模型训练等领域的企业陷入 “想发力却怕负担” 的困境。江苏省近期重磅落地的算力券补贴政策,恰以 “真金白银” 破解这一难题:不仅构建 “普惠 + 攻坚” 的分层支持体系,更推出全国领先的高强度补贴 —— 无锡针对大模型研发企业的 “一事一议” 政策,补贴比例最高达 60%,单个企业年度补贴上限直抵 1000 万元。本文将从政策核心亮点切入,拆解各地支持差异、明确申领条件、梳理操作流程,帮企业快速找准适配政策,高效拿下算力补贴红利。
梯度化补贴体系:普惠兜底与重点突破双向发力
江苏省算力券政策并非 “一刀切”,而是构建了 “基础普惠 + 重点攻坚” 的分层支持框架,各地结合产业定位推出差异化方案,既覆盖中小企业转型刚需,又聚焦前沿领域算力痛点。
普惠层:低门槛、广覆盖,降低转型门槛
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按实际支付 AI 算力服务费用的 20% 补贴,年度上限 200 万元。最大亮点在于 “数据直达、自动兑现”—— 企业无需提交任何申报材料,市科技局通过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实时获取采购数据,核实后直接拨付补贴,平均兑现周期缩短至 15 个工作日,大幅减少企业人力与时间成本。
企事业单位通过 “运河算力平台” 采购算力资源,可获实际费用 30% 的补贴,年度上限 200 万元。该平台已整合 22 家服务商的智算、超算资源,企业提交需求后,平台会自动核发电子算力券(载明兑现期限、标准,有效期 12 个月),实现 “需求提报 - 券面核发 - 补贴兑现” 全流程线上化。
攻坚层:高比例、高额度,聚焦前沿创新
无锡的政策堪称 “算力攻坚利器”,重点瞄准人工智能大模型这一高算力消耗领域:
- 企业开展大模型训练、研发所需算力成本,按 “一事一议” 原则补贴,比例不超过 60%,年度最高 1000 万元,相当于为企业承担近六成的算力开支;
- 对市政府批准建设的智算集群,额外按算力建设费用的 15% 补助,上限 3000 万元,从 “供给端” 强化算力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稳定算力支撑。
-
此外,南京作为省会,政策体系更侧重 “规范性”,材料要求虽最全面,但补贴流程透明化程度高,适合注重合规性的大中型企业;四地政策形成 “苏州快、扬州便、无锡强、南京稳” 的互补格局,覆盖不同类型企业需求。
申请条件与材料清单:精准匹配,按需准备
江苏省算力券政策对支持对象有明确界定,核心是 “真需求、真投入”,各地条件虽有差异,但核心门槛一致,材料清单可按 “城市类型” 对应准备。
核心申请条件(全省通用)
- 注册地:在江苏省内(部分城市如扬州要求 “本地注册”)依法登记的独立法人企业,个体工商户暂不纳入;
- 业务领域:主营 AI 研发应用、大模型训练、语音 / 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算力密集型业务,需提供业务相关性证明(如项目研发计划);
- 采购渠道:通过当地指定平台采购算力(如苏州公共算力平台、扬州运河算力平台),避免 “散采乱购”;
- 资金合规:已签订算力服务合同并完成实际付款,且未获得同一地区同类财政补贴(避免重复申领);
- 关联限制:算力需求方与供给方无股权、人员关联关系,防止利益输送,确保补贴流向真实需求企业。
分城市材料清单(重点梳理)
注:南京的 “项目专项审计报告” 需由具备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重点说明算力费用的实际用途与明细;无锡企业需关注 “无锡科技局官网 - 政策申报” 栏目,及时获取最新材料要求。
申请流程与政策时效:把握窗口期,高效申领
不同城市的流程差异较大,企业需根据注册地 “对号入座”,尤其注意政策有效期,避免错过申报时间。
分城市流程拆解
- 第一步:关注无锡科技局发布的专项申报通知(通常每季度 1 次);
- 第二步:按要求提交项目材料(线上通过 “无锡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上传);
- 第三步:专家评审 + 现场核查(重点核实算力需求真实性);
- 第四步:公示(为期 7 个工作日)+ 资金拨付(公示无异议后 30 日内到账)。
-
- 第一步:在 “苏州市公共算力服务平台” 注册并绑定企业账户;
- 第二步:正常采购算力服务,平台自动记录消费数据;
- 第三步:市科技局每季度末核算补贴金额,直接拨付至企业对公账户(无需企业操作)。
-
- 第一步:在 “运河算力平台” 提交算力需求,签订电子服务合同;
- 第二步:平台自动生成电子算力券(含补贴比例、有效期);
- 第四步:数据部门审核(3 个工作日内),财政部门拨付补贴(审核通过后 10 日内到账)。
-
政策时效预警
政策价值与风险提示:合规享红利,避免踩坑
江苏省算力券政策不仅是 “资金补贴”,更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 “催化剂”,但企业需规范操作,避免合规风险。
政策的三重核心价值
- 降成本:30%-60% 的补贴比例,直接降低企业算力开支 —— 以无锡某大模型企业为例,若年度算力成本 2000 万元,可获 1200 万元补贴,实际成本仅 800 万元;
- 提效率:统一算力平台整合资源,企业无需 “多头找算力”,如扬州运河算力平台可实现 “一键匹配最优算力服务商”,平均节省采购时间 50%;
- 育生态:补贴向大模型、AI 研发倾斜,已带动扬州首批 6 家企业(涵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领域)将算力用于核心技术突破,加速产业升级。
四大合规风险需规避
- 材料造假风险:虚报算力费用、伪造合同等行为,不仅会被追回补贴,还将纳入 “江苏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黑名单,影响后续招投标、融资;
- 重复申领风险:同一算力服务合同若已获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等其他补贴,不可再申领算力券,违者需退还资金;
- 资金挪用风险:补贴需全部用于算力采购,不得挪作人员工资、房租等其他开支,主管部门会开展事后绩效评价(抽查比例不低于 30%);
- 流程误判风险:如无锡企业未等 “一事一议” 通知便自行申报,可能导致材料被退回,建议通过 “企业服务专员”(各地科技局均设有)咨询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