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

020-38815864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120号823
电话:020-38815864
邮箱:cs@cs003.vip

第三方模型没备案?大模型备案直接打回


发布时间:2025-10-13


2025 年清朗行动升级背景下,大模型备案驳回率居高不下,其中第三方模型未备案已成为中小企业备案失败的首要诱因之一。据行业统计,登记类备案中 15% 的驳回案例直接源于调用未备案的第三方模型,而自研模型备案中,使用未经安全审查的第三方基础模型或算力资源的企业,几乎 100% 被打回。重庆网信部门 2024 年通报的案例颇具代表性:“灵象智问 AI” 因使用未备案的境外开源模型提供服务,被责令立即关停,官网及社交账号均已下架。


二、第三方模型的备案义务边界

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三方模型的合规责任需根据使用场景界定:
  1. 必须备案场景:企业对第三方模型进行微调、添加训练数据,使其具备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如金融智能投顾模型),需作为主体完成备案,提交 160 + 项技术指标的评估报告。
  1. 登记备案场景:直接通过 API 调用第三方模型且无数据训练行为(如智能客服),需完成登记,但前提是第三方模型已取得备案资质,否则登记无效。
  1. 绝对禁区:医疗、金融等敏感领域,严禁使用未备案的第三方模型,即使仅调用也需额外提交行业主管部门合规证明。

监管层对此明确表态:未备案的第三方模型如同 “合规黑洞”,其数据来源合法性、内容生成安全性均未经过审,主模型备案时若包含此类组件,将直接触发供应链风险预警。


三、三重风险的传导逻辑

  1. 合规溯源断裂
未备案的第三方模型普遍无法提供完整的语料授权文件。某企业因使用境外未备案模型,其训练数据中 10 亿条文本未标注来源,被认定为 “涉嫌数据非法采集”,整批备案材料作废。这种合规缺陷会直接传导至主模型,导致审核人员无法追溯风险源头。
  1. 安全防控失效
备案要求模型必须建立覆盖 17 类风险的关键词过滤机制(关键词≥1 万),但未备案的第三方模型往往缺失此类防护。“开山猴 AI 写作” 因调用的第三方模型未设置政治敏感内容拒答机制,生成违规信息,不仅备案被驳回,还被处以行政警告并暂停服务 15 日。
  1. 责任界定模糊

当未备案的第三方模型引发侵权或安全事件时,主模型运营方需承担全部责任。华为云案例显示,某企业使用未验证开源许可的第三方模型,生成内容与版权作品相似度达 35%,最终面临法律追责与备案驳回的双重打击。


四、第三方模型的合规管控体系

(一)事前核查:筑牢准入防线

  • 资质核验:要求第三方提供国家网信办备案编号,通过官方平台查询有效性(如 “人工智能治理平台” 公示名单)。
  • 风险评估:委托中科院计算所等权威机构,对第三方模型的语料合规性(抽检 4000 条合格率≥96%)、生成安全性(1000 条测试合格率≥90%)进行专项评测。
  • 协议约束:在 API 调用合同中明确 “第三方需持续提供备案更新证明”,违约则承担全部损失。

(二)事中管控:动态风险拦截

  1. 建立第三方模型 “白名单”,仅允许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元法大模型等已备案的头部模型;
  1. 部署 “安全垫片” 机制,在第三方模型输出层增加二次过滤,关键词库覆盖 31 类风险(含政治有害、隐私泄露);
  1. 每月开展对抗性测试,模拟提示词注入攻击,验证第三方模型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事后补救:备案驳回的应对策略

若因第三方模型未备案被驳回,需分两步操作:
  1. 立即终止与未备案第三方的合作,更换已备案模型;

  1. 向属地网信办提交《供应链合规整改报告》,附新第三方的备案证明、安全评估报告及数据隔离方案,部分试点地区(如浙江)可通过 “绿色通道” 缩短重审周期至 60 日。


五、从风险防控到价值创造

完成第三方模型的合规管控,不仅能规避备案驳回风险,更能享受政策激励:北京对通过备案的企业奖励 100 万元,深圳提供最高 500 万元算力补贴。头部企业已率先实践:某银行通过登记接入备案的金融大模型,既满足风控合规要求,又将服务上线周期从 6 个月压缩至 30 天。

监管层释放明确信号:2026 年起,未备案的第三方模型将被全面禁止接入商用系统,企业唯有提前构建合规的供应链体系,才能在 AI 赛道持续领跑。

返回上一页
  • 返回顶部
  • 020-38815864
  • 微信咨询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