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5
数字经济里,跨境语料是个关键东西 ——AI 训练要靠它,跨境贸易服务也离不开它。可之前企业想用,总被两个问题卡脖子:一是合规流通难,评估流程绕来绕去;二是安全存证贵,一条就得好几块钱。这两点一卡,数据要素想流动起来简直难上加难。
不过现在,上海打出了 “制度 + 技术” 的组合拳:不仅搞出了跨境语料单独评估的新办法,还把区块链存证成本压到了 0.8 元 / 万条 —— 这波操作,给全球数据跨境治理都提供了新思路。
在跨境数据治理这块,上海一直敢试。今年 9 月刚落地的新规里,有个突破性提法:跨境企业能用境外语料,但得走单独评估。这一下,给长期受困于 “要么全合规、要么不能用” 的企业松了绑。
这套单独评估机制,不是搞 “一刀切” 的死标准,而是分了 “底线” 和 “高线”:底线是合规,得符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高线是质量,得让数据真有用。具体看,要过三道关:语料安全上,中文占比不能低于 60%,敏感信息必须滤干净;模型安全上,用跨境语料训出来的 AI,生成内容得人工抽检,合格率得超 95%;还有安全措施,应急方案、数据保护计划都得齐全。既守住了安全,又没把优质语料挡在门外。
技术破局:联盟链把存证成本砍到零头,还更靠谱
成本能降这么多,靠的是三招:第一,联盟链不用公有链那套 “燃料费”。像以太坊,存一万条语料得花 4800 元 gas 费,还忽高忽低;联盟链靠分布式记账,直接把这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基础设施成本降了一半以上。第二,混合云部署能灵活调资源。企业存得多就多加节点,存得少就减,有家城商行这么改了之后,存证成本一年降了 73%。第三,批量处理算法把边际成本压到近乎零 —— 存得越多,每条越便宜,规模效应直接拉满。
而且不只是便宜,还更靠谱了。靠哈希算法和分布式存储,跨境语料每转一次手,都会被打上 “数字指纹”—— 只要动一个字,哈希值就会变,全网节点马上能发现。这种存证,法院都认。上海市徐汇公证处的数据显示,用区块链存证后,证据采信率高了 30%,处理纠纷的时间少了 47%。现在从存证、评估到流转,全流程都在链上留痕,想造假、想侵权,基本没可能。
0.8 元 / 万条这个成本,看着是个数字,其实是给行业划了条 “普惠线”。以前存证贵,中小企业要么咬牙承担高额成本,要么干脆退出市场,最后数据都攥在几家巨头手里,形成 “垄断”。现在不一样了:一家企业一年存 1000 万条语料,也就花 800 块,“相当于一顿饭钱,就能把合规问题搞定”,不少小企业终于敢进场了。
成本降了,数据流动也快了。长三角搞了个备案互认试点,评估结果跨省市通用,企业只要补充不超过 15% 的本地语料,就能在别的省用。南京有家做医疗大模型的公司,在杭州数据清洗中心换了 10% 的语料,马上就拿到了浙江的牌照。这么一结合,跨境语料的流动性直接涨了 4 倍。有家 MCN 机构说,用了区块链存证后,单月的素材交易量从 200 件冲到了 1200 件,“以前怕存证贵不敢收太多,现在不用犹豫了”。
更关键的是,数据开始能当 “资产” 用了。上海数据交易所趁机推出了 “模型服务收益权”,企业可以把备案模型的 API 调用权拆开来卖。以前语料存证成本说不清、权属也模糊,没法当商品;现在成本算得准、归属查得清,自然能变成标准化的交易标的。有家 AI 公司就把区块链存证的跨境语料和模型服务绑在一起卖,“以前数据是‘死资产’,现在用一次就能赚一次钱”—— 这标志着跨境语料终于进入 “用数据能赚钱” 的阶段。
上海这波操作,其实是破解了全球数据治理的一个难题:怎么在 “数据主权”“安全保障”“自由流动” 这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答案就是 “制度定规矩,技术降成本”:单独评估守住了主权和安全,低成本存证让数据能流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又帮大家建立了信任。
往大了说,0.8 元 / 万条不只是个技术数字,更是上海 “制度型开放” 的证明:现在这里既是跨境数据的 “成本洼地”,又是标准制定的 “高地”—— 全球的优质语料愿意往这聚,上海的评估、存证标准也能往外输出。就像 “浦江数链” 已经服务了 97 家龙头企业,上线了 50 多个区块链场景;“有色安心链” 一年交易额超 2238 亿元,这些都说明,上海正在用数据治理的创新,改变全球数字经济的竞争格局。